【軸承網】 fiogf49gjkf0d
fiogf49gjkf0d
1998年以來,每次回到老家都有人跟我說,我們老家現在不僅是將軍縣,也還有“風水第一村”哩!他們似乎知道風水跟我謀生的飯碗有一定的關系,總是叫我有空不妨到風水村看看。對于風水,自己早有接觸,從小耳濡目染。我的曾祖父就是一位風水先生,可惜到了祖父輩便沒有人再學這門手藝。家里至今還保留著曾祖父當年踏勘風水的羅盤,已經成為村里為數不多的古董了。在我的記憶里,迷信風水的父親經常請一位“懂”風水的朋友來到我家,拿著羅盤在房前屋后忙碌著,我總是在旁邊看看熱鬧,從來都不明白其中的奧妙。2001年 8 月,我終于有了一次機會,在風水村探訪了三天,在別人的引領指點下,走馬觀花式領略了一番風水村的神秘,對風水也有了一點粗略的感性認識。
楊救貧授業(yè)
風水村就是江西省興國縣的三僚村,在縣城東南約 64 公里處?,F有人口 4600 余人,主要為曾、廖兩姓。從唐朝末年風水大師楊救貧定居三僚授徒傳業(yè)開始,三僚產生了許多風水先生,踏勘風水的足跡上至皇家陵園,下至平民宅第,形成了風水學說的形勢一派,在江西、廣東、福建乃至東南亞一帶具有廣泛影響,在潮汕一帶猶負盛名。宋朝以來,僅廖氏就有上百人在潮汕相地,其中出名的地師有宋朝廖月山、廖子安、元朝的廖國玉、明朝的廖炳章、廖勝概、清朝的廖炳子和廖仁等七人,在當地留下大量的建筑風水,三僚人稱之為“七廖下潮汕”,至今在三僚仍然有“不到潮汕不出師”的說法。隨著潮汕人不斷拓展海外的生存空間,三僚的風水聲名遠播港臺和東南亞一帶。當然,最為三僚人感到驕傲的,應屬明朝廖均卿等三僚地師勘擇的明十三陵。即便如此,在地師們世代居住的三僚村,也留下了他們許許多多的風水實踐杰作。
三僚人幾乎每家每戶都有人在外看風水,風水堪輿文化的繁盛與楊救貧是分不開的。在廣大的客家地區(qū),楊救貧是一個傳奇式的人物,然而史書多語焉不詳,據明朝嘉靖15 年(公元 1536 年)董天錫編撰的《贛州府志》記載:“竇州楊筠松,僖宗朝,官至金紫光祿大夫,掌靈臺地理事。黃巢破京城,乃斷發(fā)入昆侖山。過虔州,以地理術授曾文辿、劉江東。卒于虔,葬雩都藥口壩”。但三僚曾氏族譜卻有關于楊救貧的詳細傳略:“楊公仙師祖籍山東竇州府,父名淑賢,剩三子,長曰筠翌,次曰筠殯,三曰筠松。楊公仙師名筠松,字益,號救貧,生于大唐中和甲寅三月初八戌時。幼習詩書,一覽無遺,十七歲登科及第,官拜金紫光祿大夫之職,掌管瓊林御庫。至四十五歲,因黃巢之亂,志欲歸隱山林,偶遇九天玄女,授以天文地理之術,遂攜御庫秘籍棄職,云游天下,寄情山水之中,印證所學。至虔州之崇賢里黃禪寺,與吾祖曾文辿公邂逅于方丈之內,晤談之中,文辿公感楊公所學非凡,遂拜楊公為師,朝夕跟隨,職盡弟子之禮,觀玩山水,尋龍捉脈,得楊公仙師盡心指點。觀龍以勢,察穴以形,巒頭砂水,體用兼妙,遂通堪輿之大道,始得傳播海內外,王公大夫欲見師徒一面,而難可得。又知我祖文辿公終非終老林泉之輩,故親卜宅,得今之興邑僚溪,細玩山水,八景奇觀而留連忘返,因授我祖文辿以鉗記。我祖文辿公遂徙家居焉。后師徒足跡遍及大江南北,名山勝水,盡興而賞。如遇吉壤或圖或記,留待后賢而發(fā)。逢困而扶,遇危則濟,故又得楊救貧之美名。倦則歸棲僚溪,師徒常以僚溪八景而樂游。常謂我祖文辿曰:‘僚溪雖僻,而山水尤佳,乘興可登眠弓峻嶺,健步盤遨獨石巉巖,賞南林之晚翠,觀東谷之朝云,覽西山之晚照,聽北浦之漁歌,臨汾水龍?zhí)抖腻谒?,臥盤龍珠石以悟玄奧,耕南畝以滋食,吸龍泉而烹茶,余生得無窮之樂,可謂知足,而死無撼矣’。自是,僚溪八景因而得名。又所謂傳得之有青囊秘旨,可作家傳,世世相承。后朝廷追索秘籍歸庫,二公得虔州府憲之陰助,置以應籍以歸御庫,故二公得免于究。后師徒出游至韓信藥口壩,楊公壽終,享年六十有七,我祖親為卜,葬八仙下棋形,時乃光化三年,庚申歲三月初九日也。嗚呼,一代地仙雖作古,而救貧美名與堪輿妙術,則共泰斗同存”。